中国四大古镇排名?

网上有关“中国四大古镇排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四大古镇排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曾经给人们带来过荣耀和辉煌,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古镇和建筑遗迹。中国的四大古镇是我们文化的结晶,它们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一、景德镇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瓷器从五代开始烧制,到明朝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40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一个接一个的崛起,一时成名,但大多都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接一个的没落淘汰。

明代以后,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瓷器系列都比不上景德镇的青花瓷、彩瓷、彩釉瓷,要么停产,要么衰落。

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一代又一代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历代名窑的长处,加以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与世界各地名窑并驾齐驱逐渐发展到顶尖地位,成为中国制瓷工业的中心。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群山环绕,长江穿镇而过。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浮梁县的马场山及附近的幸子、乐平、婺源、余江县、柏阳等县都是山区,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琉璃果、耐火土等矿产。

这些制瓷原料不仅杂质含量低,工艺性能好,适合制作高档瓷器,而且储量丰富。景德镇及其四乡火焰长,最适合烧瓷器,为窑炉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许多瓷窑位于长江及其交换海岸,河水可以用来洗瓷土;设置水锤,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时,长江水运畅通,大量瓷器可以顺流而下,到达鄱阳湖,再转运到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扬州等地,运往国内外市场销售。

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单一品种的青瓷。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据说是青瓷中白,白瓷中白。这种青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具有景德镇特有的地域特色。

清末以后,青瓷一般称为“莹青”。宋文献中只有一件青瓷,但不叫“迎青”。清末乃至民初出版的瓷器书籍,有“印青”、“迎青”、“阴青”等名称,都是指青瓷。

在景德镇,有许多烧制青瓷的宋代瓷窑遗址,如湖田、胡翔、盛美亭、石楠街、黄泥头、刘家湾等。以上窑址留下了不少残片,可想而知当时瓷器烧制的盛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省区在景德镇出土了青瓷。上个世纪青瓷的流通范围如此之广,印证了出土的众多青瓷和瓷窑遗址的丰富遗存,反映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与繁荣。

五代时景德镇烧制青瓷和白瓷。五代窑址未发现青瓷和白瓷。从中国瓷窑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前期的传统品种在后期有所继承,有所改进或发展。但是,景德镇是个例外。五代时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到了宋代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瓷。这种现象还有其他原因,不能从一般规律去探究。自汉唐以来,陶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也有模仿同时期其他品种的例子。例如,汉代北方的彩陶模仿了汉代江南的彩绘漆器

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句“玉枕”,其中玉枕指的是青白玉颜色的青花瓷枕;元代青瓷的碗上刻有“玉出昆山”、“玉出昆钢”等字样,表明青瓷为仿玉制成,寓意明显。

宋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瓷以日用为主,有盛饮食的碟、盘、碗,盛酒的杯、托,盛碗、洗涤和各种香水的梳妆卫生用的,有照明用的灯,还有盛药材、香料或女性化妆品的盒子。有一种种子母盒,三个小盒子贴在一个大盒子上,分别放上粉、靛、朱砂,供女性化妆时使用。此外,为信众男女所烧的观音像,有专门为安葬而设计的塔形盖瓶,寝具有双狮、直立象、卧婴、银锭等各种各样的枕头,其中银锭较多。下图为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墨色马克杯。

江南地区宋墓出土的青瓷较为常见,少数墓葬有确切的年代墓志。通过对比年代墓出土的青瓷,大致可以看出器物的演变和普及使用时间。紫铸碗是五代时非常流行的一套酒器。北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钞碗,仍具有仿金属器物的特点,器身呈瓜形也很普遍。早期墓葬大多在棺盖上盖一个狮子形的按钮,早期墓葬的碗最晚来自惠宗郑和墓。唐代流行壶,壶身较高。五代时,壶演变为浅壶,但仍保留了唐朝的遗风,口扁,壶底大小相近。到了宋代,青花瓷壶由闭口变为开口、叠肩,肩部以下逐渐收敛,口大底小,器形变化很大。流行时间和灌钞碗一样。瓶盖起源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瓶身细长,上下大致相等。颈上部细长,有龙、虎、龟、蛇、风、鹤、鸡、狗等图案。堆在上面。有一个塔形的盖子,顶部有一个鸟形的按钮,一些站立的起重机,瓶子的下部有额外的装饰。人们都堆在四周的肩膀上,有的是勇士,有的是十二岁生日。瓶盖延续至元末,上颈仅占瓶高的三分之一,瓶体变长,较南宋有较大变化。宋代箱子产量很大,南宋出现了专门制作箱子的作坊。景德镇烧制的盒子小而扁,有圆形、八角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封面多以浮雕印花装饰,箱底无釉。其中有些还标有作坊,如“吴佳何”和“段家何”等。铭文均为直书,国内外出土的这些均标有“吴”、“徐”、“徐”等作坊,《陶记》所述“历代三百余窑”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宋代青瓷除了具有坯体洁白、釉色如玉的特点外,还有雕花、篦点、篦笔、印花等装饰,进一步增强了青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初期的青白瓷,通体光亮,无线条,形制规整,珐琅如玉,深得人们的推崇。中期以后,器物上出现了大量的雕花、篦点、篦纹。宗申元丰墓出土了几块小雕花板,板上无釉,说明是过烧法。南宋以后,印刷装饰变得非常流行。传世和墓葬出土的印碟碗很多,很多盘子都被烧焦了。装饰题材和布局方法与河北曲阳定窑相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玉色青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仿景德镇青瓷的瓷窑,包括江西的南丰、冀州、宁都、赣州、金溪、贵溪等瓷窑。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闽清、仙游、连江、浦城、崇安、光泽、建宁窑;广东的潮州、广州、惠州窑;广西藤县、容县、桂平、北流窑;湖北的孙艺程和武汉窑;湖南的益阳窑和衡阳窑;浙江省的江山窑和泰顺窑,与8省34县,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瓷系列。青瓷是江南两大瓷窑之一,影响很大,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烧制瓷器,供皇室和朝廷对内赏赐,对外交流。御窑厂有陶监,集中景德镇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青料,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根据朝廷需要,不计工本,不惜烧制出最精美的产品。由此,中国的制瓷技术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发展很快。虽然没有官办御窑厂的产品精美,但产量巨大。“北至,南至坡脚,东至大海,西至蜀,皆取景德镇”(王:《江西大志陶书》)。其中不乏高档品,朝廷所需的“秦限”瓷器均为民窑生产。特别是明代后期,随着制瓷行业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私人瓷窑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年)“浮梁景德镇人以制陶为业,聚仆万余人”。万历年间(1573-1620),每天“镇上帮工不下数万”。官窑不如民窑,出现“官民争利”的局面,最终形成“官取民烧”的新体制。此外,民窑的图案和纹饰潇洒,尤其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者丰富的创造力和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景德镇民窑瓷器值得关注。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制瓷分工非常精细。《天工开物》列举了制瓷制作流程如下:春土、置泥、制坯、浇水、圈圈、书画、喷水、生锈、装盒、填窑、烘烧等。从原料开采到烧制,“72手,平方克。即制作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大部分工序基本都是各司其职,精细的分工和技术的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了产品质量。景德镇制瓷人还总结了中国南、北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即景德镇窑。窑炉的革新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就这样,景德镇的瓷器业越来越繁荣。

在屹立在长江之畔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数百个烟囱日夜被红色的火焰笼罩,烟火对峙。“千杵之声大,火炸天,人夜不能寐”。史无前例,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二、朱仙镇

朱仙镇奇峰故里位于开封市祥符区,郑汴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上,距郑州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自古繁华灿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朱仙镇古村驻军建城,城名“开封府”,意在“开疆拓土”。汉景帝年间,八朝古都开封为避讳皇帝而开放。战国时期,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镇人文景观众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的朱仙镇岳飞庙,有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堪称“东亚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也是豫剧之母湘府调的发源地。

世事沧桑变迁,其他古镇日渐繁华。只有朱仙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在历史长河中无声无息。

朱仙镇的历史不应该沉默,千年古镇应该复兴。新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朱仙镇开封故里凭借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将发展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大省、开封市构建文化旅游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快乐党集团投资建设的朱仙镇开封老园林景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是集古镇风情文化、高端养老、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河南省重点项目、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封市重点项目。项目规划总面积约5300亩,总投资120亿元。分为古镇风情区、环湖景区、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民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八大功能区。

朱仙镇栖凤老园以“生态城市建设、文化梦想延伸、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规划发展理念,打造以水上观光、娱乐、购物、休闲、度假活动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

朱仙镇《开封故里》深入探究了朱仙古镇的历史发展,生动再现了当年朱仙镇的繁华风貌,商业繁荣,文化灿烂,漕运连绵,沿江灯火。以发展现代旅游业为主体,带动周边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加快朱仙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景区现状,依托原生态环境,以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为资源,以城市人口为目标,开发了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

朱仙镇开封老园林深入挖掘朱仙镇历史文化内涵,在倡导文化游、历史游、休闲游、体验游等多种常规旅游形式的同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设计和规划理念,提出全新的多业态综合旅游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原生态、人性化的服务。

目前,朱桢凯丰故园已建成开放,占地870亩。包括朱仙古镇、水运粮仓区、聚贤湖、状元街、魁星街、下八星街等区域。大江南北古建筑、滨水民宿、特色小店的聚集,将为游客开启一场浪漫温馨的中原之旅。

朱仙镇栖凤老园以复古的明清建筑为主要建筑类型,融入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为游客呈现“镇湖相连,景湖相依,镇在水中,水在镇中,镇湖一体”的独特中原水乡风貌,其中再现了朱仙镇当年商船日夜穿梭,夜晚两岸灯火通明,沿江风光蔚为壮观的繁华景象。

三、佛山镇

佛山,原名季华堂

唐朝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非常繁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岭南重镇,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世界“四大名镇”。陶瓷、纺织、铸造和医药四大工业在南方蓬勃发展。清末,佛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口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瓷艺术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医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等。

佛山是“南陶都”,制陶历史悠久,有7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石湾娃,天下第一”的美誉。南丰古灶建于明代郑德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燃木龙窑。400多年来代代相传,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之都”称号。

佛山是“南方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世代名——“红船子弟”,诞生了粤剧最早的戏剧组织——琼花会馆。民间组织粤剧唱“私营公司”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年一度的琼花粤剧艺术节,让佛山呈现出“红船夜泊,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医药之乡”。方正医药有400多年的历史,产品种类齐全,可分为膏、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家庭、旅行者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香花”如意油、“风行”药酒、“元极林”干河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工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制造的鼎、壶、钟、塔闻名全国。到了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华南的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铸造的大炮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和保存了秋色、舞狮、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秋天,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雕、砖雕等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独具特色。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了舞狮、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广东共有九位状元,佛山占了其中的五位。明清是“既有气标,又有广范的人文之地”。近代以来,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戴宏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元、简、简玉洁,科学家詹天佑、邹,文学家吴,著名粤剧明星、马师曾,武术大师梁赞、李小龙,名医等,都能胜任工作。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佛山推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各类文化设施在全省、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广东粤剧博物馆在佛山,中国美协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会、佛山市孔雀画廊视听电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小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屏风山、南国桃源、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集古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佛山祖庙,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殿堂”;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两大名山”的美誉。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世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荷花生态园。还有李东华、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祠堂、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等,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方武术、商务会展、工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佛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珠三角的“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在佛山”的美誉。佛山一直以丰富的民间菜谱、众多的餐馆酒楼、高超的烹饪技艺而享誉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的“佛山美食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盛大旅游节。

4、汉口镇

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就是——武汉,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但是武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时间还不长。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

在明清时期,这三个地方甚至不在一个地级行政区内。以清朝为例。清代武昌县属武昌府,是武昌府的郭芙县。汉阳郡属汉阳府,汉阳府隶属郭县,汉口也曾属汉阳府管辖。

直到近代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国民政府才于1927年元旦将武昌、汉阳、汉口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正式将首都从广州迁至武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

那么,武汉的核心在哪里?“武汉三镇”的范围确实不好说,就是今天武汉的七个中心城区,武汉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现在的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中国,近代武汉工业的发源地,在汉阳(今汉阳区);金融、贸易、外汇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

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有哪些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

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 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 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 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 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 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

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

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 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 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 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 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 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 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 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 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 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 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 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 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 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 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 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 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 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 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 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 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 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 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 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 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 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 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 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 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 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 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 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 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 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 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 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

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

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若有不足,也欢迎补充。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耒阳窑:宋元时期瓷窑。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窑影响,器型有碗、盘、杯、灯、高足杯、执壶瓶、炉等。碗、盘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装饰采用印花、刻花工艺,纹饰题材有缠枝或折枝莲花、菊花,还有的在器外壁饰莲瓣、菊瓣纹,并常采用联珠纹、勾连云雷文作边饰。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关于“中国四大古镇排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孤光自照的头像
    孤光自照 2025年11月01日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孤光自照”

  • 孤光自照
    孤光自照 2025年11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四大古镇排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四大古镇排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华文明有五千...

  • 孤光自照
    用户110107 2025年11月01日

    文章不错《中国四大古镇排名?》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明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