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网上有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学亦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热爱”的火焰,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好奇心。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三个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展示大家熟悉的**《侏罗纪公园》剧照,介绍一位博士从恐龙血中提出DNA,复制出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进行下一步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二、呈现丰富的材料,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要选用逻辑性强、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通过采用生物学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实习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大家认识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DNA塑像。接着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还能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再结合课本插图,采用以“物”对“图”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简单的教具,亲自体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密切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完成制作DNA模型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创意的类比拼装等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进而发展成终身学。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把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践,迁移到实际的新情境中去,从而使认识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意地经常训练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对学习的需求感并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蛋白质的作用”、“氨基酸的种类”时,可以告诉学生:谷氨酸味道鲜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鱼、瘦肉蛋白质内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确的烹调方法可以导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鲜味大减。比如烧“排骨汤”,因为我们主要是喝汤,所以要用冷水、温水来烧,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释放到汤内,以保证汤味鲜美;但是如果做“红烧排骨”,则应该用开水烧,使肌肉蛋白质在高温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尽量少释放出来,才能保证排骨肉块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这样,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牢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竟然出现在生物课堂上,并且能从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中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学生在感到惊奇之余,一定会下定决心:学好生物学,让生物学知识服务于我,服务于大家,服务于社会!

四、引导学习动机的迁移,使学生树立献身生命科学的意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看小说、电视等已有的爱好,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引导学生看CCTV-10的“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栏目,这些节目,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实例阐明了深奥的道理、前沿的科学,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产生探索的愿望和需要学习的愉快感觉,树立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意识。从看电视到对一些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产生兴趣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探索的愿望和渴求获取知识的动机。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关键是要让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生物兴趣的培养,并将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获胜于课堂,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d造物是什么课程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进而决定了不同学段创新教育方式的不同。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各个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科学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的需求。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只能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很简单的问题。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加工的问题解决能力趋于稳定,能够学习并理解科学相关的核心概念,具备应用科学知识描述、解释和探究周围世界的能力,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初中阶段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已经具备基本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参与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但信息环境中的自控能力较弱。

在认知发展方面,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向成熟,学生职业偏好初步形成。在该阶段,批判性思维及分析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在科学素养方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高中生初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全面了解,能开展科学探究和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此外,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和表达,社会化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较为强烈,但信息环境中的自控能力依然较弱。

总体来讲,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有三种形式的载体:首先是以创新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其次是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或其它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体验创造的方法;再其次是以学科关联模块的形式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

无论是基于兴趣小组、信息技术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还是基于学科关联模块开展的创新教育,都需要从传统的“学院式问题”转向“实践性问题”。其中,前者更倾向于由教师或课本设定的、良构性的、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经验,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后者更强调学习者本人对问题进行识别和设计,通常是一些复杂的、需要寻找线索进行解决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往往不止一种。此外,“实践性问题”通常已嵌入或需要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回顾创新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基础教育各学段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和路径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

创新教育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之一,具有促进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潜在可能性。创新空间建设需与学校环境、课程和教学改革以及文化建设等相互协调。

创新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采用不同策略,从“玩”中学、“做”中学到基于真实情境的“干”中学可能是其分阶段的方式选择。

开展创新教育的载体包括独立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或信息技术类特定课程以及关联学科内容模块三大类,其价值分别为创造的深度体验、创造的方法体验以及跨学科知识关联。

区域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区域性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其服务包括设备产品信息提供、教师经验交流、设计及组织方法分享、设计与创新创造激励机制等。区域联盟是支持服务体系的典型形态。

开展创新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技术,打破传统课堂、学校和区域之间固有的壁垒,让创新师生能够贡献并分享其智慧与成果,共同促进对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

3D造物课程是指利用3D建模和3D打印技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体的一种教育课程。

1、3D建模课程

学习3D建模课程可以掌握创建虚拟元件的方法,如场景、角色、道具等,并应用到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领域。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3D建模软件的操作,如Blender、3ds Max、Maya等,并实践各种建模技巧。

同时,不断观察和学习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意能力。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将能够掌握3D建模技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3D打印技术

学习3D打印技术课程,首先需要了解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模软件,学习模型的创建和编辑。此外,还需要学习模型的后期处理工艺,如抛光和上色。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购买 3D 打印机或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操作,积累经验。同时,加入相关社区和论坛,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交流,也是提高自己技能的有效途径。

3D造物课程的应用

1、辅助教学:

3D造物课程可以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生物课上,老师可以事先通过3D建模软件制作出细胞、器官等生物结构的3D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观察和学习这些生物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创新设计:

3D造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3D建模软件,学生可以设计出自己的创意作品,如艺术品、家居用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作品。

同时,3D打印技术可以让学生的设计变成现实,从而让他们体验到创新设计的乐趣。

3、实践操作:

3D造物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3D建模软件进行建模,然后使用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将得到提高。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静容的头像
    静容 2025年11月02日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静容”

  • 静容
    静容 2025年11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静容
    用户110208 2025年11月02日

    文章不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明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