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谚语中的物理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
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求有关物理原理的谚语
1. 关于物理光的直线传播的诗句
关于物理光的直线传播的诗句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关于物理光学的成语(要15个)名人名言也可以,要写出是什么现象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的是虚像. 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实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析:作者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图》) 解析: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解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红色的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
3.光的诗句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4.与声音和光有关的诗句请列举10条以上古诗、谚语、古文中蕴含的物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二、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6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光沿直线传播。
1、下雪不冷化雪冷(融化吸热)
2、小小称砣压千斤(杠杆原理)
3、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4、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5、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6、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8、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9、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0、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关于“谚语中的物理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卢世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谚语中的物理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小小称砣压...
文章不错《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