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么?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乃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内容如下:
1、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2、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3、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
扩展资料:
1、《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3、《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4、伊曼努尔·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康德?百度百科_判断力批判?百度百科_实践理性批判?百度百科_纯粹理性批判关于“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钞明硕”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文章不错《康德是如何在哲学界中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内容很有帮助